浦南新闻
“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” 太平洋金融学院方舱保障团队纪实
发布时间:2022-06-14

“每天早上,我都会带些甘草干姜汤来,让战友们一人喝点。”太平洋金融学院方舱领队周怡告诉记者,别看这方子简单,可是名方,从张仲景那时候传下来的呢。周怡带领浦南医院和老年医院混编组队的近150名 将士们已经在这里奋战50多天了。

 

把一所学校改成方舱,院感工作有多难?

把一所废弃11年、面积近1300亩的太平洋金融学院改成方舱,有多难?

   “太平洋金融学院方舱开舱仓促,一切全靠自己想办法。收治患者了,可值班的医护却还没有医务室。周怡说,雷书记带领我们战友一行8人,进入校区,夜晚的方舱到处黑灯瞎火,没有接驳车、没有路灯、三区两通道都需要一点点建设起来……

因为是学校改成,又在操场、篮球场等空地盖起临时方舱,面积广阔的11栋宿舍楼和 15栋新盖方舱里,医护室安放在哪里,三区两通道如何到位?

方舱院感负责人张琴还清楚地记得41日前去踩点的情形,条件较好的学生公寓楼设施陈旧、老化,安全隐患较多。她说,整个方舱,都处于一边建设一边工作的状态,工地在打钻敲击、热火朝天地施工,凌晨1点,收治任务来了,对于医疗保障团队,压力不小。大家都还在紧锣密鼓的开展前期工作,运送患者的大巴车已经开到了方舱大门口,怎么办?同志们,做好自我防护,跟我来!暗黑中,雷撼书记高声大喊,医护应声齐集,软声安慰,尽其所能抚慰乌泱泱情绪激动的人们。

患者进来了,三区两通道还在加紧进行建设,张琴与疾控同志们一起,进楼宇、走雨棚,力图找出符合院感要求的一脱区、医废区......枣红的平屋顶,白色的立柱,队员们按照规定做好穿脱。条件艰苦,我们只有想尽办法,调动大家的聪明才智,努力做好自我防护。张琴说着。更可担心的是,庞大的方舱,物业等日常管理人员数百人,他们的院感、自我防护同样重要。

48日,在张琴的带领下,方舱终于有了三区两通道投入使用。进入正轨后,我们狠抓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第三方做培训。张琴说,第一批、第二批、第三批;第一轮、第二轮...... “口罩戴好”“保持距离”“院感VIP物品”......小纸片上,暖心小儿郎的提醒语,纸箱里的酒精、湿纸巾、黄色医废袋,那可都是保护你我的VIP物品呢。

物业管理人员数人一室,我们就把院感沟通二维码张贴在他们宿舍门上,有疑惑随时沟通;他们防护常识薄弱,我们就制作《大白十大注意事项》请勿就地躺下休息”“穿着防护服,不要亲水、进餐”“不可手伸进防护服和隔离帽挠痒、抓头发”......“疫情防控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,院感需要从建筑布局、人员培训、规范行为、督查指导等环节去管理,才能让要求落地。张琴感慨地说。

“张琴主任就像个陀螺,24小时连轴转。战友盛静美的眼里,张主任干活不含糊:培训、指导工作人员,监测隔离点工作人员日常健康,监管第三方工作人员;医废管理,;……

盛静美被大家亲切的称呼为小美老师,只要“小美”老师一出现,甚至扫过一眼,大家就知道自己防护措施有不到位的地方了......无论刮风下雨,还是忽寒忽热,有风险的点位,她都能发现。

 

人称“顾老板”——顾荻

4月初来方舱工作,已然1月余,所见所想实在太多。顾荻说。在方舱,医护、行政,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顾老板,为何?

方舱大,设施陈旧,房屋破败,布局完全不符合方舱设计要求,正在众人忧心畏惧的当口,浦南医院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。顾荻挑起了方舱医务科专员的重担,“领导看上我,可能是因为我先干临床十几年,现在又干医务科。”顾荻说,也算是临危受命吧,于是在方舱里,无论医务人员提出啥问题,顾荻都能精准回答,绝不推诿。大到收治、解离、采样流程步骤,小到药物的发放和使用,个性问题如非中国公民需要英语的解离证明,他都尽力一一解决。方舱

在方舱,100余人医疗团队,面对的是顶峰时8000余人的病患,且舱内患者天天在变,数量庞大,进来的出去的转换如飞。

   “为了排班,真是焦头烂额,尤其是最初那些日子。既要工作保质保量,又要考虑院感规定,更要让大家能有充分的休息,所以每日排班,脑子都要高速运转。但是,一个人想得再细,难免也有纰漏。顾荻每天晚上大约7点左右,都要把第二天的排班表发到群里,发动大家找茬。于是,顾荻那时起,就获得了顾老板的名号。

方舱太大,走个单程20分钟以上,穿着大白、顶着烈日,到达工作舱,早已大汗淋漓了,顾荻软磨硬泡,加上点位长门庆兵的大力支持,争取来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和一辆观光车,精疲力尽的医护出了舱也有了代步工具;再后来,有了工作手机、对讲机,值班室渐渐有模有样,医护安居乐业了。

还有,值班医师凌晨2点多发来求助短信,咨询棘手问题,顾荻都是秒回方舱方舱

周怡说,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顾荻主管的方舱医务,就是我们妥妥的定心丸。他太拼了,四月底他终于扛不住了,天天腹泻,我真担心他。形势稍稍好转,我就逼他回去做了肠镜,还好是一般的肠炎,因为天天高度紧张、饮食休息不规律造成的。这下,我的心也放下了。

 

“很高兴,兑现当年的诺言”

“如果去方舱,算我一个。”徐季敏告诉科主任。其实,疫情初起,徐季敏就和爱人徐隽嬿做好了准备,开始说是迪士尼方舱,41日大筛结束后,前去方舱踩点的他,跟随大家傍晚摸索到金融学院旧址,那一夜,大家忙到半夜两点多。

“第一批800人,面对乌泱泱的病人,我的心里有丝丝恐惧掠过。徐季敏坦言,但随着人数的急剧上升,场面开始不受控制,没有热水喝、没有单间住……甚至有几个月的婴儿在公交车上待了十几个小时,没有奶粉喝,没有尿布换。这是我不曾经历过的场面。我也是父亲。徐季敏心中的恐惧很快就被同理心替代,我得竭尽全力,帮助他们!

方舱医疗业务,信息数据就是“四梁八柱”,必须立起来。徐季敏和战友们迅速改造了浦南医院的预约登记系统。通过扫码使用“入舱码”、获取入场人员的基本信息,很快数据量就过了万条。

患者转阴,可以出舱,当然欢喜,可是徐季敏和同事的压力也随之而来:每天早晨开始要为医护分发采样设备,上午要提前准备第二天的采样管条码,最多一天大家一起准备了2.4万根采样管。同时,他还要远程完成医院内信息科的日常工作。

还有,中午采样大部队回来后,要回收所有采样设备,进行消杀。午饭后开始汇总医生查房后病患提交的入舱和出舱登记信息。所有数据都需要叠加从开舱至今的数据,并且更新重复的数据,这样,每次“翻动”的数据量都在两万条以上,还要统一所有的数据字段;做完这些后,再对比前一天的核酸结果;筛选出未填写和填写不正确的患者信息,逐个电话联系补全。

徐季敏和小伙伴每天仅下午联系次数就可达400多,为的是顺利解离患者。晚上8点,PCR实验室的结果出来后。需要将所有结果导出,匹配白天整理好的病人基本信息。然后对比前一天的核酸结果,找出符合解离的人员名单;提交解离群,做好编码和订车工作。由于基数庞大,基本都要核对到夜里11点前后,最多的一天解离2000多人。最后一步就是根据整理好的病人信息打印解离单。全做完基本都是半夜一两点了,洗漱一下,上好闹钟,第二天继续。徐季敏说。

4月下旬,浦南医院管理的两个方舱收到了两台移动CT车。徐季敏在两座方舱间来回奔波,最终完成了移动CT和医院PACS系统的互联工作,“CT车真是先进,有了这个新式武器患者检查方便多了,我忙我高兴!这样,医生就可以在院内远程为患者诊断了。徐季敏抑制不住兴奋。他说,五十多天来,方舱流传一个:医护的脸是晒黑的,徐季敏的脸是累黑的。徐季敏说,码农的追求就是不断优化流程,提高团队的战斗效能。

徐季敏说,岳父曾经问过我们小两口一个问题:“如果当年武汉爆发疫情的时候,医院动员你们两个去武汉。会不会去?”“肯定去。”我们齐声说,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,身为医者,当然要上。他说,他很高兴,兑现了当年的诺言,成为了抗疫一份子。

 

24小时,随叫随到

“话不多,做事那是没说的,24小时随叫随到。现在很多时候,你想起来,他就站在你身旁了。周怡说起后勤管理科的张伟,满满的点赞。

虽然第一天到方舱已经是晚上,但张伟的工作才开始。先是配合总务科小伙伴叶晓佟一起安排大家入住酒店,之后又马不停蹄开车送领队去方舱指挥部,“我们领队是为第二天开舱做准备。”张伟说,去南汇金融方舱那天,我悄悄一打听,再查,发现那里比较偏僻,心想医院公务车很紧张,我还是外面借一辆面包车吧,这样方便工作,没想到9人座的面包车起大作用了!

第二天医疗队就开始收治患者了。张伟说,由于当时方舱点位上未给我们医疗队配置交通工具,而我们入住的酒店距方舱有7公里。因为车辆座位有限,所以每次接送都要分几批,每个来回就需要将近1个小时,医护人员4个小时就要换班,所以当天我就连续24小时接送医护人员。当时,整个方舱环境非常不好,杂草丛生一片荒芜,到处堆放着建筑材料,道路崎岖不平。特别是进入污染区的一段道路,晚上没有任何照明,基本是伸手不见,所以我开车直接到进入污染区的警戒线,然后打开车辆大光灯,方便医护人员进出,感觉就像个移动灯塔

到了第九天,医院接上级任务又开设了康桥方舱,叶晓佟带领部分行政人员去支援了。由我负责方舱的后勤保障工作,由第二批来方舱的郑克非配合我。因为叶晓佟当年参加了武汉方舱工作,所以在此期间经常电话联系,我向他请教各项保障工作。物资方面双方相互支援以确保充足,工作方面相互交流,向他取经。

“最高兴的当然是发物资啦。”张伟说,社会各界的捐赠物资,都由我们登记入库,看到身心疲惫的医护们,排着队领取物资时有说有笑的样子,我心里真高兴。

“为了我们的医护人员能吃好,没少跟配餐公司沟通、理论。”张伟说,数量缺少那几天,我天天追着公司负责人问。我们还要每天进入方舱,接收患者的核酸采样标本,然后转交给医院来的转运救护车,送至医院PCR实验室;每天晚上清理我们入住酒店后产生的生活垃圾,那是医疗废物,得天天清理。每天早上6点半至晚上11点,车辆接送人员往返10多次。张伟说。

 

小姑娘爆发出大能量

她叫戴芸,工作在方舱药剂科,她要做的工作,就是每天晚上必须把各舱患者所需的个性化药品,统计好、分装好,理顺了,以便第二天医护进舱带给患者。

简单吧,如果是几十份没啥,但如果面对数千人的复杂需求呢?所以戴芸每天非常晚才能睡觉,早上必须要赶在换班医生进舱前分发完毕。小姑娘就这样默默坚持着。

“收治当晚,灯光照明还不尽完善。内场老师们收到用药需求,就一条条手写,然后拍照上传至医疗组微信群,照片昏暗模糊。”戴芸说,我就一个一个去“探案”,实在不行就询问开药的同事,最后,戴芸根据信息做好筛选,整理完毕后,立即反馈给医生和患者,询问可否采纳。那一晚,戴芸和小伙伴,一共统计了约1500人次的用药需求,第二天大家又准时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:几乎一夜未眠。

戴芸说,特别感谢战友们的支持。47日晚上23点左右,她接到通知,捐赠的莲花清瘟胶囊15分钟内送达,共172箱,于是她立即排摸各个楼层和房间,清理出适合存放的场地。戴芸刚做好奋战一夜的准备,下楼一看,同事们都等在楼下了,她的眼睛顿时湿润了,心里温暖得要化了。

干活动脑子,是戴芸这一代年轻人的特点。“起初的几天,大家都非常繁忙、疲惫,但依旧挤出时间开例会,一起商议想办法解决内场医护反馈的问题,争取尽快梳理出各自业务条线的工作流程和内容,以便后续工作。”戴芸的声音像一股清风拂过我的耳旁,49日有一位患者急需胰岛素,当时物流不通畅,于是我们向医院紧急调配了1支。随后,收治人数渐多,胰岛素需求日增,我们决定将其作为方舱常备药,存一些,但未开封的胰岛素需要冷藏,方舱里哪有冰箱?四下打听,无解,终于发现一只可冷冻的冰箱。戴芸她们急中生智,先冻矿泉水,好了拿出来作为冰袋,跟随胰岛素放在一起,“这样就符合温度要求啦,只是我们要时时记得,于是小伙伴们做标记、相互提醒。”戴芸说,后来就好了,后勤保障部的老师得知我们的难处,配齐了冰箱。“再后来,更好啦!药剂科同事——裴振东来了,我心安多啦!”戴芸的语气欢快起来,拿不定主意、需要帮助,我就去找他;成箱成箱的药品,扛不动的时候,当然还是找他。

 

“大家都在冲锋,我当然要在最前面”

“南汇金融方舱条件不完备,同志们临危受命,一定要服从大局,冲锋在前。”202246日下午,党委书记雷撼嘶哑着嗓子,对着即将出征的医护队伍动员说。

“大家都在冲锋,我当然要在最前面。”周怡说,她带领增派的40名医护队员,进入金融方舱,与先期到达的医疗队,一起投入战斗。

    怎么办?没条件、黑灯瞎火、三区两通道没有......人命关天,我们这些医护此时不上谁上?我们怎么上,我们如何去面对近万名患者,我们得开动脑筋想办法。那可是能站满整整一个足球场的人啊!

从联系区府办、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开始,协调外高桥物业、浦建集团,说事情、讲问题,就事论事、不急不躁,将心比心,周怡开始了方舱调度、管理的马拉松,只要你走在方舱,就能天天看见她穿着大白,穿梭在方舱的各个角落,走流程、看场地、梳理空间、协调环节......一周左右,她带领管理团队解决了16项棘手的问题。摆渡车有了,三区两通道有模样了......这里慢慢像个方舱医院了。

“方舱医院也是医院,我们应按医疗核心制度落实首诊、首接负责制,切实落实好“应收尽收”的原则。”周怡大会小会上叮嘱对 队员们。方舱医院,收治速度、一次收治的量大、收治时间不固定,往往是夜里,一来几十辆公交车,一下来就是好几百人,年龄跨度从2个月到98岁。周怡说,有一天晚上,一口气下来690岁以上的老人……在现场的周怡赶紧上前一边搀扶一边指挥,因人施策:紧急收治、抢救、转诊,一一有序推进。

采访中,医务人员告诉记者,第二周患者开始出舱,第一天67人解离,团队忙一下午;第二天出478个人,忙到晚上10点;第三天解离1267人,从早9点一直忙到晚10点。边干边总结,发动大家找规律、立规矩,第四天,我们的速度、质量就上去了。参与此项工作的顾荻介绍,那几天,再晚,周主席也要和我们总结,形成要点,头天总结第二天执行。问及第四天解离情况,大家告诉我,这一天解离2162人,傍晚时分就结束了。

在方舱,有两位周老师,人称“战地姊妹花”。周琦是老年医院的,周琦说“我曾用名周怡”;周怡说,周琦做医政时间比我长,因此我喊她“姐”,战友们说起这俩人,总是眼睛先笑。于是,方舱中枢神经的画风这样:周琦担任医疗队医务科主任,主管与区府转运专班、各家转会诊医院的医务科、委医政医管处、委中医药发展处等的联动;顾荻牵头医疗队医务科,对接联动医疗组内场事项、对接点位现场各相关部门;老年医院康复科潘主任作为技术专家,支持、引导、监督现场工作。同时,围绕舱内患者,关联人事、纪要、党务、信息、物资、药剂的战友全力跟进,开动脑筋主动服务一线;遇到难以突破的问题时,当然找雷书记,他带队去过武汉。“看着周主席,每天照样风风火火、忙进忙出的身影,我们好意思退缩?”方舱里的年轻人于是一个个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

很快,呼吸科的健康宣教、八段锦、本草纲目健身操、清冠饮礼品......节目一个个在方舱上演。 

大病一场正在康复的母亲、眼疾术后两周的父亲、患病住在医院的爱人,每天忙碌着的周怡和你我一样,家中也有一本苦经,但是国有召、士必战,她的心里必须装着职责:超声科同事下腹痛,疑为“稽留流产”,她赶紧协调护送回院诊疗。“彭主任,您赶紧安排车辆接小周爱人来医院陪伴。”她电话叮嘱后勤彭主任;方舱已满月,应该有蛋糕,说做就做......她变戏法般给大家弄来稀缺物资——蛋糕,战友们高兴得要飞起来,许愿、吹蜡烛、切蛋糕,欢乐如花飞蝶舞。

你以为周怡是铁打的?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,你试试。53日晚七点,点位多部门例会,她病了,脉率130/分、心动过速。没事,回去躺躺就好了。她说。

“每天无休无止地干,中午还没法儿睡个午觉,这里件件事都难搞......”战友们个个心急如焚,找药的、找车的,一番忙碌,周怡回到酒店。

不料,22:40点位长来电话,要开语音会议,原来要布置方舱转型工作。

 

 “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!感谢战友们!大家个个都是英雄。风里雨里,从不言退的周怡告诉记者,我们的队伍高峰时有152人,包括赵明珠、张宇一 、刘科、汤蓓君等同志在内,方舱时共收住约1.3万名阳性患者,隔离点时入住3418名密接隔离人员, 大家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都拼尽全力。现在,我们进入休停状态:525 日凌晨一点半通知,清晨转移在舱人员71人后关停这支队伍也完成了历史使命。

医院地址
临沂路279号


联系电话
021-20302000
  • 微信扫描二维码
    关注浦南医院

  • 支付宝扫描二维码
    浦南医院线上挂号